大衛鮑森-18士師記和路得記(一)      

士師記的內容很明顯地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談到以色列人進應許之地後,在立場上大大妥協。第二部分佔整卷書的大部分,都在講一個惡性循環,有四個階段不斷循環:內憂、外患、向主求救、得拯救,一共循環了七次。最後一部分則談到不斷的惡性循環終於導致無可避免的敗壞,一個人的淫亂導致上帝百姓的一個支派差點被消滅。

大衛鮑森-07士師記和路得記(一)
聖經跟圖書館一樣,裏面有不同類別的書卷。我們前面看過的利未記,是屬於律法書這個類別。現在我們要來看歷史書很不一樣,聖經有一點很獨特,就是歷史記載占很大篇幅。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經書就不是這樣了,那些經書都沒有記載歷史。可蘭經,印度經裏面都沒有歷史記載。聖經是一部歷史書。但起始的時間要比其他歷史書要早,結束的時間比其他歷史書晚,而且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沒有史學家能寫得出來。因為沒有人在宇宙創立時在場,也沒有人已經見到宇宙結束。但聖經卻涵蓋了宇宙從開始到結束的歷史。所以最早的部份和最後的部份,若不是上帝啟示的,就是人想像出來的。你自己要決定相信哪一種,聖經歷史並不是由當時在場的史學家記錄下來的,但聖經上大部份的歷史很像一般歷史,是記載人的事。我們今天要看的士師記就是一卷歷史書。歷史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研讀。各位,你在圖書館裏面會找到從各種觀點寫的歷史書,期中一個觀點是探討關鍵性的大人物,也就是歷史事件中的主角。比如有一套英國史的重點是講國王、女王和他們的政績。歷史的第二的研讀層面是看國家看百姓,看世界的政治史,有的國家越來越強盛,有的國家越來越衰微,弱國最後會被強國所攻佔。這個層面看的是歷史上的國家和百姓。歷史的第三個研讀層面是找出歷史的模式,找出歷史的週期性變動,比方說經濟不景氣,和經濟成長輪番交替。有一些史學家想找出歷史的模式,藉此來瞭解文明的興衰交替,至今已經有21個文明興起又衰亡。他們的興衰模式都十分類似,好比羅馬帝國的興衰就是這樣。第四個層面則像史學家湯恩比想寫的歷史,就是找出歷史的目的,它往哪裡去?歷史只有模式而已嗎?真是這樣嗎?還是說,這樣的世代興衰是爲了要達成什麽目的?歷史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麽清楚的目的?是不是有什麽方向?歷史有目的嗎?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有人認為歷史沒有方向和目的,只是不斷地循環,所有的事都會重演。有一句俗話說:“歷史會重演”這是循環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會一直不斷不斷地循環,有好時代,有壞時代,好時代,壞時代。。。帝國興起又衰敗。歷史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只是不斷地循環。這種循環歷史觀,是從人的角度來看。但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的話,歷史有它的前進的方向。並非不斷循環的,也就是說,歷史有目的地。從過去朝著現在,再朝著未來發展。這是聖經的歷史觀。歷史是一條線,是線性的。歷史有它的目的,有起點,有過程,有終點。上帝根據祂所預定的結局,在主宰歷史的走向。所有歷史是上帝的故事,是上帝在寫故事。有一個模式很有意思,聖經中的人物每一次離開上帝,都會面對同樣的後果。你讀士師記的時候就會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循環。同樣的故事一再重演。士師記裏面七次的循環,同樣的情節重演了七次。這都是因為他們離開上帝,個人的生命也有這個現象。遠離上帝的生命會變成一種循環。起床、上班、回家、看電視、上床。循環四十年以後然後退休,死亡,回到起點。這樣的人生其實只是一個循環,沒有目的地。但是如果你跟著上帝走,人生就有目的地,就會變成一條線,各位瞭解嗎?士師記中的人就是因為離開了上帝,他們悖逆上帝,偏行己路,不願意遵守摩西律法。他們的人生開始打轉,落入一個循環。同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但是路得記所記載的卻是走直線的生命。而且延伸成為君王族譜的線,達成上帝的目的。所以你的人生到底是繞圈還是走直線?繞圈還是走直線,關鍵在於是不是跟著上帝走。救贖的一大作用就是,幫助你脫離循環,搭上直線。重新找到方向,讓你的人生往歷史的目的地前進。我們要來談的士師記和路得記原本是一卷書。今天在希伯來聖經中,仍然是同一卷書。這很重要,因為兩卷書本來就應該放在一起,接下來我們要問【這卷書】是誰寫的?爲什麽要寫呢?因為針對聖經的各卷書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爲什麽要寫下這卷書?一旦知道了答案,就能夠真正瞭解那卷書。爲什麽要寫下那卷書?所以我們要問爲什麽要寫士師路得記這卷書呢?是誰寫的?什麽時候寫的?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可以找得出來的。只是答案不在這兩卷書上。我們得像偵探搜集證據找出答案。首先我們來看士師記這卷書。很可惜的是大家對士師記的印象大多來自主日學。各位瞭解我的意思嗎?他們只知道【鮑德勒】版的士師記故事。這個名詞你們可能不熟悉。【鮑德勒】是一個名人,他不認同莎士比亞,因為他覺得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很多不道德的內容,於是他就更改莎士比亞的作品,刪掉不道德的內容。成了鮑德勒版的莎士比亞作品,為他自己留下駡名。我想兒童主日學不可能教導完整的士師記。士師記裡有很多限制級的故事,講到妾被分屍、還有強暴、殺人生殖器象徵物等等。難怪他們編寫主日學教材的時候,都會先仔細改寫過,但是讀這種版本的士師記,只會知道書中的一些人物而已,不能夠真正瞭解這卷書,這種現象很普遍。有一則參孫的漫畫,其實參孫他的身材沒有這麼高大,應該跟我差不多。如果參孫長得那麼壯,你想大力拉會問他力氣從哪來的嗎?事實上參孫的個頭很小,他的力氣不是靠他的二頭肌,他沒有健美先生那種身材。可惜主日學都是呈現這種參孫,都是一些英勇冒險的故事。是道道地地的【鮑德勒】的版本。可惜大多數人對士師記的瞭解都停留在這個層面。他們知道參孫、基甸。今天支持女權主義的人會知道女先知底波拉。在士師記中有些人名大家會比較熟悉。這是很可惜的,因為士師記不只是在講一堆人物而已,不只是主日學的故事或民間故事。不是神話故事,是民間故事。這些故事當然在民間流傳過,有些人記得這些故事,一再傳誦,後來就記錄下來。聖經的內容大多是這樣來的,有些人把聽過的故事一再傳誦,最後有人拿筆記錄下來,然後今天的人才會知道。士師記中的英雄和人物,其實記載的篇幅根本就不成比例。比如參孫一個人就占了四章的篇幅,基甸占了三章,但是有些人物只用幾句話就帶過了,好像題材越鬆動所得到的篇幅就越多,這有點像現在的八卦新聞一樣,底波拉和巴拉佔了不少的篇幅。基甸佔了更多篇幅,我給他兩顆星。參孫佔的篇幅更多,所以我給他三顆星。士師記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像民間故事,一些英雄人物在亂世中,出來力挽狂瀾,你會發現每個士師都不一樣,俄陀聶是迦勒的弟弟,聖經主說他為以色列國內帶來40年太平。我們對他的認識僅止於此。以芴這個人很特別,他是一個左撇子,隨身攜帶一把18吋的劍,他把劍綁在右腿上,一般右撇子的人搜身的時候,會先搜左腿。他很聰明,把劍綁在右腿上就可以立刻拔劍。他去見摩押王,說有機密要事要跟他稟報,請王讓在場的人都退下,摩押王非常非常的肥胖,等到其他人都退下的時候,以芴就拔劍,侍衛只搜了他的左腿,他右腿上的劍還在,他把劍刺進摩押王的肚子,但是摩押王實在是太胖了,所以以芴的劍和手都被摩押王肚子上的肥肉給夾住了,這個故事真有啓發性,以芴他殺了摩押王以後,就走出去對侍衛說王在上廁所,十五分鐘以內不要去打擾他,於是他安全的回到以色列。真奇怪,聖經講這個幹什麼?珊迦用趕牛的棍子打死了六百非利士人,十分地勇猛。再來是底波拉,底波拉和巴拉,底波拉是一個女先知,她的名字是忙碌的蜜蜂,她嫁給一個叫【火】的男人,希伯來名字是拉比多,底波拉她專門聽從上帝的指示來排解糾紛,但是當大戰來臨的時候,她沒有帶領百姓上戰場去,她叫巴拉率領百姓去打仗,巴拉很不像是一個男人,他對底波拉說:“你不去,我就不上前線”,因為以色列軍隊的慣例是由資深軍官率領軍隊去打仗,今天的以色列仍然是這種做法,所以有很多軍官因此而陣亡,只有以色列是這種做法,英國的做法不一樣,美國和其他軍隊的做法也不一樣,所以巴拉說:“你得跟我一起去,我才要率領百姓去作戰”這麼做的話,底波拉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上帝很生氣,就決定把敵人西西拉交在一個婦人的手裡,這是要管教懦弱的巴拉,最後西西拉果然死得很意外,他永遠想不到自己竟然是這麼個死法。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這個故事,如果沒有,回去讀一讀,就會知道我爲什麽要這麼講了。再來看基甸這個膽小鬼,他把肉放在祭壇上,有火從天而降,把肉燒掉。他卻還說:“主啊,請你從天上顯個徵兆給我,這實在是很好笑,不是嗎?他親眼看到火從天而降,燒掉他祭壇上的肉,卻還跟神求一個徵兆,用一團羊毛來求印證。我有一個紐西蘭的朋友,有一天晚上有人邀他到馬來西亞去當宣教士,他就對上帝說,我需要看到羊毛,第二天早上他去開車的時候,發現他的車頂上有一片羊毛,而且沾滿露水,他到今天都不知道到底是誰放的,鄰居也沒有放,後來他再也沒求過羊毛了,我看過很多基督徒說要求羊毛,你真的想求這個嗎?除了基甸,他是我唯一聽過真的求到羊毛的人,基甸得到他要的印證。第一天羊毛是濕的,隔天是乾的,但是他需要知道,唯有倚靠上帝的力量和方法,才能夠打勝仗。所以上帝把他二萬多人的軍隊縮減為三百人。從二萬二千人減為三百人。為的是讓基甸學會不倚靠人的力量和方法,很有意思的是,基甸帶他的士兵去喝水,看看哪些人是用舔的。各位可以看到那條河就是希律河,想像一下二萬多名以色列士兵蹲下來喝水,低頭舔水喝的人被淘汰,只有用手舀水起來喝仍然眼觀四方的人被選上,最後淘汰到只剩三百人,當初底波拉和巴拉就是在他泊山上聚集士兵,敵人西西拉的軍隊則是集結在山腳下,這是一個沼澤地,他的戰馬車困在泥淖中,西西拉只好徒步逃走,那場戰爭就是在這裡發生,去聖地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我們的同工是最棒的領隊人選。好,我們繼續往下看,講到哪一個了?基甸之後,陀拉、睚珥。睚珥有30個兒子,30匹驢駒,30座城邑,很有意思。再來是耶弗他,我們只知道他是基列人的首領。再來是以比讃,他有30個女兒和30個兒子。他的兒子都是娶猶大支派以外的女子,他是伯利恆人,這一點很有意思,請你們要記住,住在伯利恆的這個家族,都是娶宗族以外的女子,仍然是以色列人,但支派不同,到了路得記會再提到這個。再來是以倫,我們對他一無所知。再來是押頓,他有40個兒子,30個孫子,70匹驢駒。一共70個子孫,70匹驢駒。再來就是參孫,這個名字意思是陽光,希伯來名參孫就是陽光的意思。參孫從小就做拿細耳人,有一次我講道的時候說到參孫,我說參孫他不能夠喝酒,會眾中有人高喊哈利路亞,我又說他必須留長髮,結果會眾一片安靜,這些人很奇怪哦,對上帝的話只認同一部份,參孫是個拿細耳人,他的出生是個奇蹟,你們都曉得他的故事,徒手殺了獅子,又從獅子身上取蜜吃,後來他在婚禮上拿這個來當謎語,【甜的從強者出來】現代人只要看泰特利樂金糖蜜罐,就可以知道答案。因為糖蜜罐的包裝上就有答案,不過當時並沒有這個,好了我們不談這個。後來大家強迫新娘套出答案來,參孫知道了就很生氣,後來新娘跟伴郎跑了,這個人的故事很特別,他結了婚還沒有度蜜月婚姻就破裂了,後來他去找了一個無名的妓女,最後找到一個情婦叫大力拉,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主角是一個軟弱的人而不是強人,他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地使出神奇的大力氣,那股神力完全是出於神靈的恩膏,並不是因為他肌肉有多強壯,後來上帝的靈離開他,他就被人弄瞎眼睛,然後把他關在監裡推磨,成為非利士人的笑柄。在座也許有人聽過我一篇很有名的講道。叫做【參孫的頭髮又長出來】是我在1982年講的,後來這篇講道竟然傳遍了英國各地。有一個年輕人聽完了這篇講道以後寫了一首詩,描述瞎眼的參孫由一個小男孩牽著來到殿裡的柱子旁。他把柱子推倒,毀了整座殿。我一定要讀給你們聽聽,非常感人,這首詩叫做【牽引他的小男孩】,我來唸給大家聽。他們挖出他的眼睛,我起初真不忍心看,那樣空洞、血淋淋和殘酷,我不願注視那空洞的雙眼,因為知道他再也看不見,我看見他剃光的頭低下來,隨著磨石的節奏搖動,一圈又一圈的推磨,我看見那副多餘而沉重的枷鎖,啃蝕他的血肉之軀,但更苦的應是內心,如今失去雙眼也無所謂了,我就是他的眼睛,他透過我來看。他也只能透過我來看,別無選擇。我常為他流下他自己流不出的眼淚。懊悔過去的歲月太荒唐。我學會去愛這個破碎的人,他終於學會敬畏他的神。所以我不怕死,樂意最後一次當他的雙眼,一如往常地牽著他的手,一步一步帶領他來到他可以禱告的地方。主啊, 至高無上的主啊, 柱子倒下的那一刻我高喊:阿們。是不是很感人的一首詩?可憐的參孫。他死前五分鐘為同胞做的,多過他生前所做的一切。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士師記的人物。聖經是一本很誠實的書,不會隱瞞人的軟弱。很多人物其實很軟弱,甚至膽小。他們不是勇者,也不聖潔。但是上帝卻使用他們,他們身上都有屬靈的恩膏,因為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但是舊約時代,雖然人的軟弱有上帝的大能幫助,可是聖靈的恩膏只臨到少數幾個人的身上。嚴格說起來,兩百萬人中,只有12個人被恩膏。聖靈只是暫時降臨在他們身上而不是永久的,聖靈的恩膏觸摸到他們,但是沒有內住在他們裡面,這一點很重要,舊約聖經中的聖靈都是如此。【士師】到底是什麽?英文翻譯成【審判官】審判官,很可惜,這個譯名其實並沒有什麽用處,意思也不對。名詞審判官不合適,動詞審判倒比較合適,聖經上說參孫審判以色列,基甸審判以色列,聖經沒稱他們為【審判官】,而是說他們施行審判。嚴格說起來也不是審判,而是在解決問題。他們負責拯救百姓,或者像我們前面說過的力挽狂瀾。幾乎可以稱他們為救主。這個動詞的原意,其實就是挽救困境。每個士師都拯救全國脫離一個惡劣的情況,這些英雄的出現是因為有壞人,當壞人來攻擊的時候,上帝就膏抹他們出來挽救情況。在士師記中只有上帝可以稱為審判官這個名詞。各位,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我再說一次,上帝是救主,祂差這些士師挽救困境,所以【審判官】是上帝。祂透過士師施行審判,讓那些人來執行,瞭解嗎?聖經中的上帝就是用這種方式動工。祂是救主,但方式是透過人來執行,瞭解嗎?所以上帝是救主,只有祂能挽救,但祂是透過人來挽救。祂的工作大多是透過人做的。人只要有了聖靈的膏抹,就能夠完成神才做得到的事。所以施行醫治的是上帝,但祂能透過祂所膏抹的人來醫治,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能夠做上帝所做的事,當時的以色列有很多敵人,像是亞瑪力人,亞捫人。這些敵人是來自四面八方。可見這個應許之地原本就住了很多人。以色列人當初進來的時候,這裡並不是空地,而是住了很多人,當地人不歡迎他們進來。聽起來跟今天的情況很像。從1948年以來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以色列人住在那裡只有一個理由,那個理由就是那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地。直到今天還是這個理由,沒有別的理由,畢竟地上和地上一切的豐盛都是上帝的。上帝要給誰就給誰,這地不是我們的,上帝要給誰就給誰,所以敵人從四面八方過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這卷書是在講以色列全國的情況,不只是講幾個人物的故事,不只是收集一些英雄的故事來讓大家崇拜。這是在講上帝歷史中,一個民族的故事。那麼上帝爲什麽容許這些敵人進來攻擊他們?祂不是應許要保護他們嗎?接下來我們就要談到這卷書的重點了,如果你把這些士師治理的時間全部都加起來,有的40年,有的80年。全部都加起來的話總共有400年。但是士師記只涵蓋了200年而已。這樣計算起來有問題對吧?請看,這個士師治理40年,這個士師治理80年,等等等等的,最後是參孫。全部加起來有400年,可是從聖經上來推算,這卷書只涵蓋了200年的歷史,現在我們需要地圖的輔助。以色列各支派這個時候已經定居在不同的地區。迦得支派在這裡,流便支派在這裡,偏雅憫支派在這裡,猶大支派在這裡,但支派本來要定居這裡,可是士師記告訴我們,他們沒有能夠佔領那地,就往北邊定居在黑門山上,西布倫、以薩迦、瑪拿西這兩個半支派已經定居在約但河東岸,其他支派定居在約但河西岸。關鍵就在這裡,我們讀基甸和參孫的故事時,常會以為他們拯救的是整個民族,其實不是,這個時候整個以色列民族已經分成了各支派,散居在各地,有的40年也許是指北邊,有的40年也許是指南邊,時間上有重疊,瞭解嗎?也就是說各個地方的年代加起來總共是400年,可是時間總共才200年,各位知道嗎?這裡有兩座大河谷橫切過來,把以色列民分成了北部、中部還有南部,耶斯列穀是這裡主要的河谷,各支派分別居住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要知道參孫當時是拯救南部的支派,基甸則是拯救北部的支派,所以他們並不是拯救全國,各支派散居在各地,地理上橫切的這兩座河谷,讓敵人可以長驅直入,因此就威脅到了各支派的安全。另外還有一個政治因素,讓他們也產生了抱怨,就是全國沒有一個領袖,當年有摩西和約書亞帶領他們,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他們已經習慣有一個領導人,但是約書亞之後沒有接班人,所以上帝才會在各地興起士師來解決當地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士師擔任全國領袖的地位,所以這是一個政治空窗期,也就是說當時的以色列沒有王,沒有一個人的能力足以擔當全國的領袖,這個政治因素讓他們心中有怨,但是還有一個道德因素,這正是士師記這卷書的中心資訊。先來看整卷書的輪廓,也就是它的大綱,顯然可以分成為三個部份,這很明顯,不需要用得太多大腦就可以瞭解了。各位,我定了幾個標題,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第一章到第三章六節,我稱之為【不可原諒的妥協】,他們進到應許之地以後,在立場上大大妥協,這個我們等一下會談。中間這個部份從第三章的七節到十六章的三十一節,佔了整卷書的大部份,這裡都在講無可救藥的行為,四個階段不斷地循環,就是內憂人民的動亂,再來是外患敵人的侵擾,於是向主求救,最後得到了拯救,在這眷書中間的部份,這個現象一共循環了七次,最後這個部份叫做【無可避免的敗壞】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無可避免的敗壞,帶出的結果是北方拜偶像,南方犯淫亂。但支派拜偶像,偏雅憫支派犯淫亂。我在便雅憫這裡畫一條底線,要請你們特別注意。這眷書最後一句話在書中不斷出現,這句話就是,那是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好,我們現在先來看第一個部份,以色列人他們在兩方面妥協,第一,上帝差他們進去消滅那地所有的居民,我們都知道那地的居民,生活是多麼地糜爛、多麼地邪惡、多麼的偏差,這些人罪大惡極,以至於迦南全地性病肆虐,越瞭解他們就越看清他們是應該被消滅的,那些人的行徑真的很可惡,上帝讓猶太人在埃及待了400年,一直等到亞摩利人罪大惡極,惡貫滿盈,也就是要等亞摩利人罪該萬死才滅掉他們。上帝差他們進去,藉此審判那個罪惡的社會。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遵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他們容許很多原來居住在當地的人留下來,尤其是住在河谷的人。以色列人只佔領山上的地區,沒有佔領河谷地區,所以上帝的百姓住在山上,那些罪惡的外邦人,則住在河谷地區,結果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開始交往。尤其以色列年輕人會在夜晚下到穀中尋歡作樂,自從羅得選擇住在所多瑪和蛾摩拉以後,後果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看到上帝的百姓住在山上,而谷中的居民為非作歹,上面是聖潔,下面是汙穢。因為以色列人沒有潔淨那地,這就成為所有問題的根源,結果就是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因為信與不信的人結婚的時候,潔淨的和不乾淨的在一起會有什麽結果?聖潔的和潔淨的在一起會有什麽結果?各位,有人說和魔鬼的兒女結婚,就會常常和公公或岳父爭吵,有多少的基督徒姐妹嫁給了非基督徒,希望她的先生有一天會信主,結果卻是後悔一輩子,連新約聖經都反對信與不信的人結婚,一定要和主內的肢體結婚,信與不信的人結婚就好像是:我站在桌子上,你站在地上,然後我想拉你到桌上來,你想拉我到地上去,誰會贏呢?你有地心引力的優勢,不是嗎?如果信與不信的人結婚,不信的一方,有屬靈地心引力的優勢,所以以色列人才會那麼快的就開始悖逆上帝,於是上帝便懲罰他們,讓敵人從穀中上來壓迫他們,搶走他們的地,他們在絕望中進入第三階段,向主哭喊說:主啊,我們錯了,請你拯救我們。於是上帝便拯救他們,但是不久他們又開始重蹈覆轍,就好像你救起一個快溺水的人,為他做人工呼吸,救活他,他向你道謝,接著又轉身跳河,你再次把他拉上來,他說:你救了我兩次,我欠你雙倍的人情,但是卻轉過身又跳進河裡,你會拉他上來幾次?七十個七次嗎?我不救了,我會說:你根本不想被救。以色列人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們循環了七次,在這段期間,上帝不斷興起大能的勇士來拯救他們。上帝的兒女有可能陷入這種循環。我要把重點放在最後這個部份,因為你們很熟悉這部份,如果你只看參孫的一生或基甸的一生,就看不出這個循環模式,但是這卷書就是要教導你看清這個模式,因為上帝的百姓很容易陷入這種循環,連個別的基督徒也會陷入這種循環,犯了罪,痛苦煎熬,向主求救,主就拯救他,12個月以後再來一次陷入同樣的痛苦,有沒有人認識這樣的人?人很容易陷入這種遠離上帝的循環,這個循環不但永無止境,還會不斷地走下坡,一旦陷進去,不止是循環,而是往下循環,士師記最後這部份的故事,告訴我們罪大惡極的人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這兩個故事,一個是北邊的但支派,一個是南邊的便雅憫支派,兩個情況都是上帝的百姓被一個利未人帶入歧途。他是個祭司,是屬神的僕人,不但自己遇到麻煩,還將百姓帶入歧途,屬靈的領袖帶上帝的百姓走入歧途實在很可悲。我只剩五分鐘,要講快一點,你們回去再自己讀這個故事。這兩個例子都是講到墮落、悖逆、敗壞、道德污染。一般不會在兒童主日學教這種故事。北方有個人叫做米迦,他偷了母親1,100舍客勒銀子,後來因為母親咒詛偷錢的人,他嚇到了,就把錢還給母親,母親就稱讃他是個好孩子,這麼有良心,所以她就決定請銀匠雕刻一個神像讓兒子收藏,因為兒子向來喜歡收藏神像,所以這個母親把兒子還的錢,拿去鑄個神像給他收藏。各位,母親這樣寵兒子簡直是自找麻煩對嗎?這個兒子就叫自己的一個兒子當祭司,他說:兒子啊,你看這些神像,你來當祭司照顧這些神像,這小男孩根本不是利未人,這家人的情況就是這樣。這個時候有一個利未人祭司在猶大伯利恆惹禍而逃走,他逃到北方,在這戶人家留宿一晚,他對那個米迦說,你收藏了好多神像啊,這個米迦就對那個利未人祭司說,我每年付你四英鎊,包吃包住,請你當我的私人祭司,他心想,這是利未人,可是個如假包換的祭司。那個利未人就接收了這份工作,不過當時但支派沒能佔領上帝給他們的南方土地,就往北走,他們的首領在這戶人家過夜,看見那些神像,又看見那個利未人,就問他說:你只是這一家人的祭司嗎?你願不願意來當我們整個支派的祭司?我們會付你更多錢。利未人就接受了。各位,但支派就這樣成了拜偶像的支派,就像十二使徒中的加略人猶大被除名,在啟示錄中,但支派也被除名,罪魁禍首就是這個利未人,這個人本是屬神的僕人,卻為了錢去擔任一戶人家的私人祭司,後來又為了錢擔任一個支派的祭司,真是很悲哀的一個故事。另外一個故事還要更糟,講完我們就結束這個單元,有另外一個利未人他是從以法蓮山地來的人,他娶了一個妾,那個妾也是猶大伯利恆的人,真巧,這個妾受不了他,就離開他回娘家。四個月後他去帶這個妾回家,岳父想盡辦法拖延,到了最後不得已,終於只好放女兒走。那天他們太晚出發,只能走到耶路撒冷,這裡當時還是一個外邦城,利未人說:我們不能留宿在外邦人的地方,一定要留宿在以色列人的地方,於是趕路前往偏雅憫支派,日落時來到基比亞,正當他們準備搭棚過夜時,有個老先生經過對他們說,不要睡在帳篷裡,我家有床給你們睡,於是就接待他們留宿。利未人和妾一進門,就有一群男同性戀來敲門,指名要那個利未人,叫他出來跟他們交合,基比亞那個老先生說:不行,他是我的客人,你們可以要這個妾或甚至我的女兒,於是把這個妾推出去,那些人就輪暴她直到早晨。經過整夜的淩辱,第二天早上這個妾死在門口,他們早上開門一看嚇壞了,利未人把妾的屍身切成十二塊,分送到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這就是偏雅憫支派發生的事,可笑的是,這是十二支派第一次團結起來,人團結的理由實在奇怪,各支派在米斯巴聚集,決心給偏雅憫支派一個教訓,這是以色列這個民族第一次發生內戰,起因正是這個可怕的事件,根源就是一個祭祀娶了妾,很可怕,因為一個人而導致民族內戰,他們屠殺了偏雅憫支派,戰亂中也死了很多以色列人,在這場內戰中,以色列人死了十分之一,偏雅憫支派很不高興其他的支派插手來管這件家務事,就跟他們打仗。我們從聖經上可以看到,結果是偏雅憫支派的男人幾乎被殺光,只剩下了600個男人,沒有婦孺生還,全被殺死。這600個男人逃掉了,這個時候大家才想到,我們這個民族怎麼了? 我們原來有十二個支派,現在只剩下十一個支派,我們到底造了什麽孽?他們清醒過來,於是就去攻擊基列雅比人,帶回來400個處女,給存活的偏雅憫男人做妻子,好來延續這個支派,但是400個還不夠,還少200個,於是他們就耍心機,設計讓偏雅憫人在示羅的節慶時間,去綁架一些以色列女子,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之前起誓不讓偏雅憫人娶他們的女兒,所以設計讓他們去綁架,就不算主動把女兒嫁給他們,各位,這真是一個很典型的鑚漏洞的做法,這些故事都是走下坡的惡性循環,但支派拜偶像,下場是被除名,然而最可怕的是偏雅憫支派的下場,因為一個人的淫亂,而導致屬神百姓的一個支派差點被消滅。士師記就結束在這裡,那個時候以色列當中沒有王,各人行自己認為對的事,是他們自己認為對,不是神認為對,是他們自己,是行自己認為對的事,但是聖潔是行上帝認為對的事,所以士師記的結局很可怕,請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下場很淒慘。結局就是有個支派壞到極點,差點被消滅,其他以色列人也死了十分之一,是不是很悲哀?感謝主,在希伯來聖經中這卷書不是停在這裡,一本書有這樣的結局,真的很可怕,可惜在聖經譯本中,這卷書的結局就是這樣。好了,我們先停在這裡,下個單元可以談比較好的事。士師記還沒有講完,下次再繼續補充其他重點,然後再看這卷書的下半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路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