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該書是舊約聖經中第二短的書卷,哈該和撒迦利亞是倒數的幾個先知,兩人有許多共同點:一、在同時期傳道;二、都仔細記錄預言的日期;三、都在同一個地點傳道──重建過程緩慢的耶路撒冷;四、都是針對相同的情況傳講。哈該在短短38節經文中,傳達上帝的話26次,他問了很多問題,要幫助百姓想清楚,因為真正的問題出在他們的想法錯誤。
現在我們要來看三卷小先知書,替上帝向以色列傳話的最後三個先知,哈該、撒迦利亞還有瑪拉基,之後上帝沉默了400多年一句話也沒說。他們幾百年來只能對子女說: 上帝有一天會再對我們說話。但是上帝沉默了400年,這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所愛的人不說話,情況就是這樣。我們已經講到舊約最後幾卷書,哈該書還有撒迦利亞書,然後是瑪拉基書,再來上帝就不再向以色列說話,直到400年後施洗約翰出現,難怪大家都出來聽施洗約翰傳道,因為已經等了400年沒聽見上帝說話,現在終於又聽到上帝開口了,難怪全國百姓都去聽他傳道。哈該書是上帝給以色列最後的話語,這幾卷書都很短,因為這些先知傳道的時間很短,哈該只傳講三個月的時間,他的服事就結束了,撒迦利亞稍微長一點,有兩年。兩個人的時間有點重疊,哈該還沒有結束撒迦利亞就開始傳道,兩個人的資訊很短,可是卻很重要。
以賽亞和耶利米傳道四,五十年,但是這幾個先知只傳道幾個月,他們被稱作被擄後歸回的先知,在百姓被擄歸回後向他們傳講信息,這是哈該和撒迦利亞的背景。被擄之前的預言都是在警告災禍即將來臨,被擄之後的預言很不一樣,都在鼓勵以及安慰,目標是恢復以及重建,所以資訊很不一樣。哈該和撒迦利亞是舊約最後幾個先知,但他們兩個人有許多共同點: 第一,他們在同一時期傳道,兩個人都仔細記錄預言的日期,之前的先知很少這麼做,他們的預言清楚的指出年月日,講得非常準確。哈該有五段預言,每段預言都有確切的日期,所以從中可以看出每段預言的間隔是多長。撒迦利亞也是一樣,兩個人重疊一個月,當時是西元前520年,他們已經歸回故土,但是情況十分淒慘,兩個人都在同一個地點傳道,就是猶大地重建過程緩慢的耶路撒冷。兩人都是針對相同的情況傳講,我必須講一下歷史來幫助你們瞭解當時的情況。
波斯王古列,也就是居魯士,他在西元前538年征服巴比倫,這位波斯王古列,因為他是個心地善良的王,就允許所有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回到自己的祖國去,條件是回去以後要興建神廟,各人向自己的神為古列祈福,所以他還是有點私心的。不過這個詔令卻讓猶太人和其他國家的人能夠回到祖國去,可惜只有五萬名猶太人願意歸回,其他猶太人大多生在被擄的異邦,已經在當地安居樂業,不再是奴隸,可以做生意。巴比倫位在一條大河的旁邊,有一條貿易大道經過,猶太人本來就擅長做生意賺了不少錢,變得很富有,他們的生意要靠那條經過巴比倫的貿易大道,耶路撒冷並沒有貿易大道,很多猶太人不想回來,所以猶太人才會待在德國和波蘭,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所以也有很多猶太人待在美國,因為那裡好做生意,近年有很多猶太人離開俄羅斯,但他們沒有回以色列而是直接去紐約,因為在那裡好做生意。今天也有猶太人離開以色列移民到美國,不知道上帝到什麽時候才會命令他們回以色列。總之當年只有五萬人歸回,其他人都留下來,從此有很多猶太人住在巴比倫。那些看見巴蘭預言的星,而前來的智者就是巴比倫猶太人的後代,他們來伯利恆拜見彌賽亞。
猶太人是由兩個人帶領歸回,一個是王的直系子孫所羅巴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巴比倫的種子」,「巴伯」和巴比倫是同一個字,「所羅」的意思是種子,所以他顯然生在被擄時期,後來沒有見過應許之地,但他是唯一存留下來的大衛子孫,所以他必須要歸回。跟他一同回來的是祭司約書亞,他是先知易多的後代,約書亞重建了祭司製度。約書亞這個名字在原文和耶穌同名,是同一個字,意思是上帝拯救,上帝是我們的救主。所以約書亞回來重建聖殿中的祭司製度,那些歸回的人主要是因為關心屬靈的事,而不是被以色列地的商機所吸引,他們回來不會變得有錢,反而必須要過苦日子,因為那塊地已經70年沒有耕種了,而且那座城也已經沒有城牆保護,另外那裡的居民也就是撒瑪利亞人並不歡迎他們。這些撒瑪利亞人有半個猶太血統,當初留在應許之地的少數猶太人和異族通婚成了混血的種族,他們在猶太人眼中就像南非人眼中的黑白混血兒一樣,兩面不是人,備受猶太人輕視。
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仇恨就此展開,耶穌講到好撒瑪利亞人幫助猶太人的故事一定讓猶太人恨得牙癢癢的。當時撒瑪利亞人住在那裡不歡迎猶太人回來,所以猶太人回歸的時候前途茫茫。但是他們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築一座祭壇。第二件事是在祭壇周圍蓋一座聖殿,如此就可以恢復上帝百姓的身分,所以才有那麼多的祭司回來,每15人之中有2個是祭司,特別的是,他們歸回的路線正是亞伯拉罕當年進應許之地的路線 亞伯拉罕原本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就在巴比倫那條河附近,所以他們在重演亞伯拉罕的故事,離開家園、親友還有生意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國家,他們歸回的路線正是亞伯拉罕當年進應許之地的路線,亞伯拉罕進應許之地搭棚後,第一件事就是築一座祭壇,亞伯拉罕每到一個地方搭棚就會找石頭築祭壇,向上帝獻祭感謝祂平安的帶領,這是他們回歸後做的第一件事。
回到耶路撒冷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石頭築祭壇,感謝上帝帶領他們回來,接下來是建造聖殿,建造聖殿。但是,因為他們的人力物力都很缺乏,就決定蓋一座小型的聖殿,很小的一座,但至少是一座聖殿。他們在祭壇的周圍,打下這座方形聖殿的根基,這一切都需要做很大的犧牲,他們必須離開親戚朋友,離開磚造的房子,來住臨時搭蓋的帳棚,離開富足的生活,來過貧困的生活,放下生意來從事耕種,重新學習耕種,這樣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他們懷著夢想。從歷代志可以看出他們的夢想是要重建王國,有自己的王,在祖先所領受的這塊應許之地上面,再一次做上帝的子民。可惜過去的好日子沒有回來,夢想逐漸褪色,理想被現實取代,艱钜的工作使得他們開始灰心,當地的撒瑪利亞人也強烈反對他們回來。雖然古列王資助他們回去重建,但是大利烏王繼位的時候,這項資助就停止了,因為大利烏王他要打仗,打仗是很花錢的,所以他頭一個就刪除了資助他們重建聖殿的預算。猶太人就沒錢了,才重建兩年就停工了,之後整整14年沒有再在聖殿上添一磚一瓦,只打了地基,築了矮牆,就這樣而已。
才兩年他們就放棄重建,他們沒有錢,三餐不繼,只能在貧瘠的土地上勉強種點東西糊口,日子實在是太苦了,養活自己都不夠,哪裡還有力氣重建聖殿?根本負擔不起,他們只想著怎麼糊口。後來經濟變得更加蕭條,糧食短缺又昂貴,通貨膨脹嚴重,收成不好,糧食就少,旱災和疾病都影響了作物的收成,他們完全沒有積儲,在巴比倫存的錢全部賣了食物和衣服。事事不如意,全部事與願違,他們帶著重建國家的盼望回來,現在卻連糊口都有問題。當然他們討論了這個問題,爲什麽會變得這麼慘呢? 於是他們自己下了結論,那就是回來是對的,可惜回來的時機不對,他們後悔沒有在巴比倫,多待一段時間多存一點錢,等到存夠錢再回來。如果先存夠錢再回來,就可以輕易地完成重建工作,他們認為歸回沒有錯,可是我們選錯時機回來,我們現在撐得這麼辛苦,當初應該在巴比倫存夠本再回來,就會有足夠的財力跟人力。亞伯拉罕光有帳棚和祭壇就足夠,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得重建,所以他們歸回18年以後,重建工作還沒有成果。
各位可以感受到他們心中有多麼沮喪嗎? 哈該就是在這個時候向他們傳道,他跟那些人一同歸回很可能是個祭司,但我們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所以哈該不是個重要人物,重要人物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這卷書不是用詩寫成的,而是用散文體,這有重要的含義,因為書中沒有上帝的感受,好像上帝已經受夠了,不再有感覺了,這一點很重要。後來上帝的話臨到哈該,但是臨到的方式很不一樣,是上帝讓哈該有所領悟,而不是用啟示的方式,祂讓哈該看出哪裡做錯了,看出爲什麽夢想破滅,爲什麽事事不如意? 在短短38節經文中,他傳達上帝的話26次,耶和華如此說。哈該書是舊約聖經中第二短的書卷,這些是他傳達的資訊,我還標出了日期,